當前M2單晶硅片倒角處面積為其硅片面積的0.56%,即是說,若我們生產方單晶硅片,可是的單晶硅片面積增加0.56%。按照電池片的轉換效率計算消滅這部分價值可給60版型的組件帶來1.8W的功率提升,本文著重回答這1.8W的價值到底有多少?
分析框架是:同樣組件面積下增加功率的價值相當于系統價成本-逆變器價格,在這個框架下:同樣組件面積下增加功率的價值相當于系統價成本-逆變器價格。
舉例來說:同樣組件面積下通過消滅倒角給60版型帶來1.8W的功率提升,某電站項目系統成本為5元/W,逆變器價格為0.2元/W,那么消滅倒角的價值量=1.8×(5-0.2)=8.64元。
同樣面積的組件需要一樣的運輸、安裝、土地、支架、線纜等成本,同樣面積下更高功率的組件相當于贈送一部分周邊系統,這是高功率組件溢價的核心來源。如果我上述分析框架是正確的,那么反過來的結論也一樣:通過提高組件面積帶來的等比例功率提升并不能帶來組件溢價,因為從終端電站業主角度,這樣的功率提升相應地提高了和面積相關的一系列成本,組件方面自然難有溢價。
我一直是方單晶的擁護者,出來上面1.8W計算出的巨大價值以外,方單晶還有非常重要的美學價值,這個價值不好量化,但確實會影響人們的選擇,在歐洲,很多客戶寧愿損失部分功率也要執著的選擇黑背板,其背后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即將迎來轟轟烈烈的半片時代,據一家光伏資訊機構的統計,年底半片組件產能就將會達到58GW,而半片時代會放大倒角硅片的問題:
這是一個基于M2硅片的半片組件,串間距處有非常不規則的形狀。而如果使用方形單晶硅片封裝出來的半片組件,就可完全解決上述問題:
我還了解到有部分朋友憂慮方單晶帶來的產能損失,為導入方形單晶硅片需要生產更粗直徑的硅棒,由此帶來8%的產能損失,面對這樣的憂慮我想引用鐘寶申董事長的一句名言作為回答:市場經濟就是過剩經濟,過剩才是市場經濟的常態。
當下單晶硅片產能恰好處于那個不正常狀態中,由于2018年過度猛烈的行業洗牌,使得今年單晶硅片的產能是緊缺的,但是到2020年或最晚2021年,優質單晶硅片產能有可能再次大于市場總需求,屆時單晶硅片龍頭廠商或許就會驚喜的發現:推廣方形單晶硅片是主動去產能的利器,方形單晶硅片將會在硅片產能過剩之時得到全面普及。
分析框架是:同樣組件面積下增加功率的價值相當于系統價成本-逆變器價格,在這個框架下:同樣組件面積下增加功率的價值相當于系統價成本-逆變器價格。
舉例來說:同樣組件面積下通過消滅倒角給60版型帶來1.8W的功率提升,某電站項目系統成本為5元/W,逆變器價格為0.2元/W,那么消滅倒角的價值量=1.8×(5-0.2)=8.64元。
同樣面積的組件需要一樣的運輸、安裝、土地、支架、線纜等成本,同樣面積下更高功率的組件相當于贈送一部分周邊系統,這是高功率組件溢價的核心來源。如果我上述分析框架是正確的,那么反過來的結論也一樣:通過提高組件面積帶來的等比例功率提升并不能帶來組件溢價,因為從終端電站業主角度,這樣的功率提升相應地提高了和面積相關的一系列成本,組件方面自然難有溢價。
我一直是方單晶的擁護者,出來上面1.8W計算出的巨大價值以外,方單晶還有非常重要的美學價值,這個價值不好量化,但確實會影響人們的選擇,在歐洲,很多客戶寧愿損失部分功率也要執著的選擇黑背板,其背后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即將迎來轟轟烈烈的半片時代,據一家光伏資訊機構的統計,年底半片組件產能就將會達到58GW,而半片時代會放大倒角硅片的問題:
這是一個基于M2硅片的半片組件,串間距處有非常不規則的形狀。而如果使用方形單晶硅片封裝出來的半片組件,就可完全解決上述問題:
我還了解到有部分朋友憂慮方單晶帶來的產能損失,為導入方形單晶硅片需要生產更粗直徑的硅棒,由此帶來8%的產能損失,面對這樣的憂慮我想引用鐘寶申董事長的一句名言作為回答:市場經濟就是過剩經濟,過剩才是市場經濟的常態。
當下單晶硅片產能恰好處于那個不正常狀態中,由于2018年過度猛烈的行業洗牌,使得今年單晶硅片的產能是緊缺的,但是到2020年或最晚2021年,優質單晶硅片產能有可能再次大于市場總需求,屆時單晶硅片龍頭廠商或許就會驚喜的發現:推廣方形單晶硅片是主動去產能的利器,方形單晶硅片將會在硅片產能過剩之時得到全面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