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樣的制造業公司,賺的都是辛苦錢,每一分都來之不易。但是,海外認證機構的日子實在太好過了,它們賺錢太暴利了。”近日,國內某新能源公司負責人對能源一號“大吐苦水”,直指業內的海外認證亂象。這位企業家憤慨于這類機構來錢太快,盈利“輕而易舉”。據其估算,近幾年來,員工人數相對較少的海外認證機構在華大舉“掙錢”,每年至少數億元進賬。
他表示,國內實業公司在生產設備、光伏項目上投入很高,但產出效益比欠佳,負債也高;可即便如此,還要對認證方繳納過高的“中間費”,屬不可承受之重。就比如他所管理的公司,每年向這類認證機構繳納的資金就有數百萬之巨。而稍有一定規模的其他組件廠,每家公司、每年向駐華海外認證機構所繳的認證費用更是動輒上千萬元。
其向能源一號透露,目前全球新能源領域的認證機構數不勝數,最著名的幾家就是TUV系認證方。“TUV”,是德國技術監督協會的簡稱,為德國官方授權的監督組織,進行工業設備和技術產品的安全認證和質量保證體系、環保體系的評估審核。與TUV相關的認證企業又分為多個派系,最具代表性的是TUV NORd(即TUV北德)、TUV萊茵、TUV南德等,且全部進入中國市場。
創立之初,“TUV”主要是為元器件產品定制安全認證標志。而現在,幾乎所有掛“TUV”招牌的海外公司都為國內光伏公司提供各種認證。以TUV北德為例,其核心業務之一就是為光伏電站運營方和投資方提供電站質量認證服務。
除去幾家TUV系之外,國外第三方認證機構(或認證)也有不少:如JET(日本電器用品實驗所的縮寫,日本第三方產品認證之一)、UL美華認證、SGS、CSA(加拿大標準協會)、BSI(英國標準協會)等。“相對而言,TUV系的規模和收入,可能是最大的。”該人士指出。
事實上,國內也有相關認證機構,如CQC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北京鑒衡認證中心、PCCC(電能產品認證中心)、國家太陽能光伏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等。
上述人士就向能源一號表示,“光伏行業而言,之所以一開始選用海外機構做認證,與該產業的發展歷史有關。2005年起,中國企業主要布局歐洲市場,不少組件及輔材等出口至德國、西班牙、法國、英國等地,對應當地電力公司認可的資質也理所當然,所以配以歐洲認證也是正常的。此背景下,TUV北德等大舉進入中國,設立實驗室和辦事機構,在中國光伏市場發展的早期搶得了一定先機。”
前述人士還強調:光伏企業去歐洲等市場拿海外的認證證書沒什么問題;而現在,很多企業在中國及亞洲其他地區賣產品和服務,還要去搞所謂的海外認證就有些說不過去了。“市場都變了,認證還不變,這難道不是浪費時間和金錢么?”
他個人認為,有的產品若是要進入部分海外市場如東亞、美國等,確有必要獲得當地市場認可的海外認證。但是,沒什么關系的所謂“認證”,大可不必再“買單”。這一點,無論是組件、輔材還是終端電力公司等,都需要重視起來。
某企業的內部管理層對于海外認證機構的收費方式也表示質疑:“比如,某組件添了一點東西,海外認證機構就提出要開一份報告出來,說明這個組件的結構是怎樣的,然后再向企業收錢,這種做法明顯不合理。該組件只是型號上發生了很小的變化,或是結構上稍有調整,實際性能根本沒有改變,為什么要去反復驗證呢?有這么大的必要嗎?反復驗證的費用疊加起來會很高,這對企業來說毫無公平可言。”
更重要的是,一些光伏制造廠的內部試驗設備和測試設備都要比那些海外認證機構好得多,“而我為什么要買這個賬?”上述企業家表示,中國已有自己的認證機構且認證費相對低廉,國產化的認證反而更需要推廣。終端企業應聯起手來,購買便宜低價又靠譜的認證產品和認證證書,而不是一味地被海外認證機構牽著鼻子走。
對于業主方和終端廠商來說,他認為,也應多關注產品生產廠家提供的數據,而不是偏聽偏信海外認證,否則只會加重關聯企業和自身公司的負擔。“如果把錢都大量地砸在海外昂貴的認證費用上,對于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與產品性能的提高,并無裨益。產品也是通過市場檢驗出來的,而不是幾個認證就能測出來的,更不是認證機構說了算的。”
也有專家對此分析認為,如果海外認證機構收取小額費用,又能提供可靠高質量、高水準的服務鑒定與認證,也算是一種進步,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
他表示,國內實業公司在生產設備、光伏項目上投入很高,但產出效益比欠佳,負債也高;可即便如此,還要對認證方繳納過高的“中間費”,屬不可承受之重。就比如他所管理的公司,每年向這類認證機構繳納的資金就有數百萬之巨。而稍有一定規模的其他組件廠,每家公司、每年向駐華海外認證機構所繳的認證費用更是動輒上千萬元。
其向能源一號透露,目前全球新能源領域的認證機構數不勝數,最著名的幾家就是TUV系認證方。“TUV”,是德國技術監督協會的簡稱,為德國官方授權的監督組織,進行工業設備和技術產品的安全認證和質量保證體系、環保體系的評估審核。與TUV相關的認證企業又分為多個派系,最具代表性的是TUV NORd(即TUV北德)、TUV萊茵、TUV南德等,且全部進入中國市場。
創立之初,“TUV”主要是為元器件產品定制安全認證標志。而現在,幾乎所有掛“TUV”招牌的海外公司都為國內光伏公司提供各種認證。以TUV北德為例,其核心業務之一就是為光伏電站運營方和投資方提供電站質量認證服務。
除去幾家TUV系之外,國外第三方認證機構(或認證)也有不少:如JET(日本電器用品實驗所的縮寫,日本第三方產品認證之一)、UL美華認證、SGS、CSA(加拿大標準協會)、BSI(英國標準協會)等。“相對而言,TUV系的規模和收入,可能是最大的。”該人士指出。
事實上,國內也有相關認證機構,如CQC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北京鑒衡認證中心、PCCC(電能產品認證中心)、國家太陽能光伏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等。
上述人士就向能源一號表示,“光伏行業而言,之所以一開始選用海外機構做認證,與該產業的發展歷史有關。2005年起,中國企業主要布局歐洲市場,不少組件及輔材等出口至德國、西班牙、法國、英國等地,對應當地電力公司認可的資質也理所當然,所以配以歐洲認證也是正常的。此背景下,TUV北德等大舉進入中國,設立實驗室和辦事機構,在中國光伏市場發展的早期搶得了一定先機。”
前述人士還強調:光伏企業去歐洲等市場拿海外的認證證書沒什么問題;而現在,很多企業在中國及亞洲其他地區賣產品和服務,還要去搞所謂的海外認證就有些說不過去了。“市場都變了,認證還不變,這難道不是浪費時間和金錢么?”
他個人認為,有的產品若是要進入部分海外市場如東亞、美國等,確有必要獲得當地市場認可的海外認證。但是,沒什么關系的所謂“認證”,大可不必再“買單”。這一點,無論是組件、輔材還是終端電力公司等,都需要重視起來。
某企業的內部管理層對于海外認證機構的收費方式也表示質疑:“比如,某組件添了一點東西,海外認證機構就提出要開一份報告出來,說明這個組件的結構是怎樣的,然后再向企業收錢,這種做法明顯不合理。該組件只是型號上發生了很小的變化,或是結構上稍有調整,實際性能根本沒有改變,為什么要去反復驗證呢?有這么大的必要嗎?反復驗證的費用疊加起來會很高,這對企業來說毫無公平可言。”
更重要的是,一些光伏制造廠的內部試驗設備和測試設備都要比那些海外認證機構好得多,“而我為什么要買這個賬?”上述企業家表示,中國已有自己的認證機構且認證費相對低廉,國產化的認證反而更需要推廣。終端企業應聯起手來,購買便宜低價又靠譜的認證產品和認證證書,而不是一味地被海外認證機構牽著鼻子走。
對于業主方和終端廠商來說,他認為,也應多關注產品生產廠家提供的數據,而不是偏聽偏信海外認證,否則只會加重關聯企業和自身公司的負擔。“如果把錢都大量地砸在海外昂貴的認證費用上,對于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與產品性能的提高,并無裨益。產品也是通過市場檢驗出來的,而不是幾個認證就能測出來的,更不是認證機構說了算的。”
也有專家對此分析認為,如果海外認證機構收取小額費用,又能提供可靠高質量、高水準的服務鑒定與認證,也算是一種進步,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