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一個月,多晶硅行業最讓我震動的事情是德國瓦克的大規模擴產。”5月19日,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新能源行業首席研究員姜謙在電話中對《財經》記者說。
4月21日,全球第二大多晶硅生產商德國瓦克化學集團(Wacker,下稱瓦克)年產能高達一萬噸的多晶硅項目投入運營,這一耗資5億歐元的擴產項目在今年二季度內即可達產(達到最高設計產能)。
位列多晶硅行業全球頭7位的日本德山(Tokuyama)和美國黑姆洛克(Hemlock)也宣布了其擴產計劃。
德山擬將產能由8000噸提升到1.4萬噸,黑姆洛克擬從1.9萬噸提升到2.9萬噸。
在國內,一輪新擴產運動也正在大公司中興起。5月12日,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NYSE:LDK,下稱賽維)高調宣布,該公司1.5萬噸年高純度多晶硅項目第一條年產量5000噸的生產線實現達產。
據悉,該項目第二條和第三條年產量5000噸的生產線也分別將于兩個月后和今年年底投產,待三條生產線全部投產后,賽維今年的多晶硅年產量將達到7000噸。
此前,保利協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03800.HK,下稱保利協鑫)也宣布,該公司今年一季度多晶硅產量大幅度增長,達到3112噸,今年一季度產量已經達到2009年全年產量的40%以上。而保利協鑫首席財務官湯以銘更是雄心勃勃地宣布,該公司正加緊擴產步伐,到今年年底,保利協鑫將實現多晶硅產能2.1萬噸,產量1.5萬噸。
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也向《財經》記者表示,當前這個階段,應該加快新工藝、新技術的開發,加速擴產。
“這不能說是逆勢擴張,” 江西賽維總裁佟興雪說,“多晶硅價格500美元公斤不正常,但長期徘徊在50美元公斤以下也不正常。”
佟興雪認為市場正在回暖,“如果不出意外,未來幾個月多晶硅價格可能會回升到60美元-70美元公斤。”
大公司擴產的同時,中小公司的出局日益明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有七八家多晶硅廠商找過我們,希望我們對它們進行收購。”5月4日,洛陽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洛陽中硅)副總經理曹保辰在電話中向記者透露。作為一家成立七年的多晶硅企業,洛陽中硅是這個行業中為數不多的年設計產能達到5000噸的企業。
《財經》記者獲悉,接到類似要求主動“賣身”電話的,遠不止洛陽中硅一家。“最近一個月除了我們,很多大點的企業都接到了類似電話,但我們對收購并無興趣。” 江蘇中能總經理蔣文武表示。在他看來,多晶硅不同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它要求規模化和高度自動化,中小企業的生產設備和技術工藝對大企業而言價值不大。
此前,受多晶硅價格大幅度下滑的沖擊,多晶硅生產大省四川出現了間歇性停產現象。“金融危機后,大家普遍預測中小企業會出局,行業集中度會提高,這些預測正在變為現實。”5月19日,四川樺林硅晶能源
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趙勤對《財經》記者表示。
“成本和價格是關鍵因素。”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說。他向本刊提供了一組數據,去年中國多晶硅的產量約為2萬噸,國內市場的總需求約為4萬噸,一半左右需要倚賴進口。今年以來,國內市場需求旺盛,每個月進口的多晶硅都在1000噸以上,而且進口量幾乎逐月增長。
“中小企業不愿意生產,關鍵在于其成本劣勢。他們每公斤的生產成本,就已達到了60美元-70美元。” 孟憲淦說。
佟興雪則表示,賽維的三條生產線全部投產后,生產成本將能控制在25美元公斤,而保利協鑫也對外稱,擴產后的多晶硅生產線,生產成本已能控制在33美元公斤,這與國際多晶硅巨頭25美元公斤左右的生產成本相比,已經相差不多。
多位接受本刊采訪的資深業內人士均認為,多晶硅暴利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隨著更多的多晶硅龍頭公司成功擴產并降低成本,整個多晶硅產業的集中度將顯著提高,而這必將促使多晶硅行業的整體生產成本迅速下降,進而增強國內多晶硅行業抵御國際市場價格波動和抗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