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海拔最高的民用機場——四川稻城亞丁機場驅車5個多小時、翻過數座大山,才能到達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鄉城縣正斗鄉。
在這個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壩子上,矗立著我國已投入運營的海拔最高的光伏電站——新那伽光伏電站。
這個由國家電投投資建設的光伏電站是異地建設扶貧電站,總裝機容量80MWp,年平均利用小時數高達1601.9小時。“集中建設、異地扶貧”,這一光伏扶貧項目已經惠及周圍三縣的9000多貧困人口。
國家電投四川公司甘孜分公司總經理王付文對記者表示,電站對口扶貧甘孜州石渠、色達、新龍三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共3539戶、9213人。按照每人每年1000元的標準,每年從項目發電收益中提取扶貧資金921.2萬元,持續20年,使藏區群眾共同分享到光伏發電的紅利。
光伏扶貧成產業扶貧重要抓手
光伏扶貧已成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提出開展光伏扶貧工作;《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指出“在條件適宜地區,以貧困村村級光伏電站建設為重點,有序推進光伏扶貧”。
四川藏區地處川、藏、青、甘、滇五?。▍^)結合部,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縣(涼山州),是中國第二大藏區,是康巴文化核心區,也是內地連接西藏的重要通衢,自古就是“漢藏走廊”。
此前,四川藏區群眾收入不穩定,主要來源是養牛羊、摘松茸、種土豆等,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2000元,年份好的時候也只有3000-4000元。
與此同時,四川藏區卻有豐富的水、風、光等資源。以正斗壩子為例,其年總輻射量超過6000兆焦/平方米以上,年平均利用小時數可達1600小時以上。
基于這里的資源優勢,國家電投四川公司投資6.7億元建設光伏電站,并于6月29日并網發電。
藏區人民的收入情況由此得到了明顯改善。項目所在地的勒斗村支部書記格絨介紹,有了這個光伏扶貧項目,村里專門成立了勞務服務公司,給項目提供勞務服務。
據統計,勒斗村和普龍村共有162戶、900多人。在光伏扶貧電站打過工的有800多人,平均每戶都有人去光伏扶貧電站務工。格絨說,通過這個項目,整村收入增加了200萬元左右,平均每戶收入7000-8000元/年,精準扶貧25-27戶。
光伏扶貧方式還要繼續創新
今年5月,國家深度貧困縣名單公布,四川省有45個縣位列其中。其中,甘孜州有17個縣、阿壩州有13個縣。
王付文介紹,雖然上述電站“集中建設、異地扶貧”的效果較好,但光伏“531新政”出臺后,四川省暫停了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的審批及建設。如何進一步發揮資源和產業優勢,在當地建設多能互補項目,國家電投等多家能源企業正在開展研究,并等待相關部門出臺政策。
“因為地廣人稀,貧困人口比重較大,分布較廣、較散是四川藏區各縣的普遍情況,而光伏電站建設選址則需要重點考量太陽能資源富集程度以及配套的交通、電源送出通道等客觀條件,常規的分散式光伏發電系統在高原藏區弊端明顯。更重要的是,集中開發更能夠統一規劃、科學管理,發揮規模效益。” 王付文說。
對此,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光伏扶貧大多以分布式為主,但一些高海拔地區的確有一定特殊性,而扶貧本身就是要克服這些困難,以資源和技術優勢服務當地人民。
隨著光伏扶貧的范圍不斷擴大,既要發揮新那伽光伏電站等優勢項目的效果,也要結合各地扶貧需求做新的探索。
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云日前表示,“一擁而上”“一光了之”的情況依然存在。光伏扶貧見效快、收益穩定,有些地方不認真研究政策,為了盡快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擅自擴大建設規模,片面追求所謂“光伏全覆蓋”,試圖“一光了之”,導致一些地方出現“用建設倒逼指標”、建成不能并網等問題。
此外,部分在試點和推廣期間建設的老電站采取了政府投資與銀行貸款、企業墊資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建設,這種舉債方式不僅給地方造成隱形債務負擔,也因后期還款付息和企業分紅降低了貧困戶收益,削弱了帶貧脫貧效果。
在這個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壩子上,矗立著我國已投入運營的海拔最高的光伏電站——新那伽光伏電站。
這個由國家電投投資建設的光伏電站是異地建設扶貧電站,總裝機容量80MWp,年平均利用小時數高達1601.9小時。“集中建設、異地扶貧”,這一光伏扶貧項目已經惠及周圍三縣的9000多貧困人口。
國家電投四川公司甘孜分公司總經理王付文對記者表示,電站對口扶貧甘孜州石渠、色達、新龍三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共3539戶、9213人。按照每人每年1000元的標準,每年從項目發電收益中提取扶貧資金921.2萬元,持續20年,使藏區群眾共同分享到光伏發電的紅利。

光伏扶貧成產業扶貧重要抓手
光伏扶貧已成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提出開展光伏扶貧工作;《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指出“在條件適宜地區,以貧困村村級光伏電站建設為重點,有序推進光伏扶貧”。
四川藏區地處川、藏、青、甘、滇五?。▍^)結合部,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縣(涼山州),是中國第二大藏區,是康巴文化核心區,也是內地連接西藏的重要通衢,自古就是“漢藏走廊”。
此前,四川藏區群眾收入不穩定,主要來源是養牛羊、摘松茸、種土豆等,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2000元,年份好的時候也只有3000-4000元。
與此同時,四川藏區卻有豐富的水、風、光等資源。以正斗壩子為例,其年總輻射量超過6000兆焦/平方米以上,年平均利用小時數可達1600小時以上。
基于這里的資源優勢,國家電投四川公司投資6.7億元建設光伏電站,并于6月29日并網發電。
藏區人民的收入情況由此得到了明顯改善。項目所在地的勒斗村支部書記格絨介紹,有了這個光伏扶貧項目,村里專門成立了勞務服務公司,給項目提供勞務服務。
據統計,勒斗村和普龍村共有162戶、900多人。在光伏扶貧電站打過工的有800多人,平均每戶都有人去光伏扶貧電站務工。格絨說,通過這個項目,整村收入增加了200萬元左右,平均每戶收入7000-8000元/年,精準扶貧25-27戶。

光伏扶貧方式還要繼續創新
今年5月,國家深度貧困縣名單公布,四川省有45個縣位列其中。其中,甘孜州有17個縣、阿壩州有13個縣。
王付文介紹,雖然上述電站“集中建設、異地扶貧”的效果較好,但光伏“531新政”出臺后,四川省暫停了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的審批及建設。如何進一步發揮資源和產業優勢,在當地建設多能互補項目,國家電投等多家能源企業正在開展研究,并等待相關部門出臺政策。
“因為地廣人稀,貧困人口比重較大,分布較廣、較散是四川藏區各縣的普遍情況,而光伏電站建設選址則需要重點考量太陽能資源富集程度以及配套的交通、電源送出通道等客觀條件,常規的分散式光伏發電系統在高原藏區弊端明顯。更重要的是,集中開發更能夠統一規劃、科學管理,發揮規模效益。” 王付文說。
對此,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光伏扶貧大多以分布式為主,但一些高海拔地區的確有一定特殊性,而扶貧本身就是要克服這些困難,以資源和技術優勢服務當地人民。
隨著光伏扶貧的范圍不斷擴大,既要發揮新那伽光伏電站等優勢項目的效果,也要結合各地扶貧需求做新的探索。
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云日前表示,“一擁而上”“一光了之”的情況依然存在。光伏扶貧見效快、收益穩定,有些地方不認真研究政策,為了盡快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擅自擴大建設規模,片面追求所謂“光伏全覆蓋”,試圖“一光了之”,導致一些地方出現“用建設倒逼指標”、建成不能并網等問題。
此外,部分在試點和推廣期間建設的老電站采取了政府投資與銀行貸款、企業墊資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建設,這種舉債方式不僅給地方造成隱形債務負擔,也因后期還款付息和企業分紅降低了貧困戶收益,削弱了帶貧脫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