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于17日舉辦「2010國際太陽光電產業創新技術研討會」,工業技術研究院太陽光電中心葉芳耀博士表示,就微笑曲線的概念,太陽能產業附加價值最高者在產業供應鏈的上下游,包括最上游的原材料如矽材、玻璃、EVA膜等,最下游則在系統端的利基市場等,然臺灣的太陽能產業供應鏈集中在中段的電池產業,此即為微笑曲線中附加價值最低的一段,需要有更多策略性RD的支援,以便于與中國產業進行差異化。
葉芳耀表示,臺灣在發展太陽能產業上,主要有幾個不足點,包括原材料多晶矽的生產以及關鍵設備缺乏,故在生產成本上難壓低,另外,廠商仰賴turn key solution相較無競爭優勢,且太過聚焦生產而缺乏垂直整合的服務利潤,以致于利潤不佳。
就2009年的統計,兩岸太陽能電池已占55%,其中中國占47%;而模組兩岸產量占全球59%,其中臺灣僅占1%;在臺灣的部分,自2002年至2009年,國內太陽能的產值由6億突破至1050億元的水準,其中以太陽能電池為主,2009年國內太陽能電池的產量達1.6GW,為全球第四大太陽能生產國。
葉芳耀博士表示,展望2010年,各市調機調對今年太陽能市場預測差異范圍大,估計今年市場可達8.2GW至12.7GW,而至2014年,市調機構預估,太陽能光電市場可達13.7GW至30GW的水準,復合成長率約在14-33%的水準。
依調查,2010年臺灣在太陽能產業鏈大幅重啟擴張,預計今年國內太陽能矽晶圓產能可達2GW、電池產能可達4.6GW、薄膜產能630.5MW、模組產能為1551MW。
然就兩岸競爭上,葉芳耀博士表示,由于中國在垂直整合的部分較為完善,故在每瓦的生產成本上較臺灣有優勢,依估算,就太陽能電池每瓦的生產成本的表現,大陸大陽能大廠晶澳JA Solar約0.2美元、尚德Suntech 0.27美元、天合光能Trina Solar為0.29美元,然臺灣茂迪(6244)則0.3美元、益通(3452)需0.32美元、昱晶( 3514)需0.33美元、新日光(3576)則需0.37美元。
葉芳耀博士表示,臺灣在太陽能產業鏈上需要做的努力,包括在矽晶體太陽能電池需強化技術的差異性,包括電池轉換效率、可靠度和品質,在薄膜領域則要追求低成本、高效率,應該有較多的投資在設備、材料和前進利潤佳的BIPV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