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業界公認為“太陽能之父”的馬丁?格林教授,在剛剛結束的“第四屆國際太陽能光伏大會暨展覽會”上表示:“中國太陽能產業應當爭取以更高的質量,賣更好的價錢。”
本次展會,共有來自德國、美國、日本、法國、西班牙、澳大利亞等48個國家和地區的1408家參展機構帶來了自己的最新技術和產品。我省共有142家光伏企業參展,展示內容包括原料供應、主輔材料、光伏電池、光伏組件、光伏工程及光伏應用器具等。
馬丁?格林,全球光伏界最知名的專家之一,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他就對中國的光伏產業非常關注。
2007年底起,中國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的生產量已趕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
在我省,一條從工業硅生產到光伏系統開發的完整產業鏈已初步形成,但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分布格局,原料和市場在外,大部分企業主要賺取中間的加工利潤。
然而,世界第一的產能,并不意味著掌握了國際話語權。第四屆國際太陽能光伏大會新聞發言人洪崇恩告訴記者,我國太陽能電池的銷售價格在國際上依然是最低的。2009年我國太陽能電池出口售價約為1.55美元至1.7美元/Wp(Wp:太陽能電池峰值輸出功率單位)之間,第四季度的售價平均只有1.45美元/Wp。“但外國太陽能電池片的售價卻普遍在2.0美元/Wp以上。”
影響產品國際銷售價格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國產量雖居世界第一,但依然是太陽能“應用小國”。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研究院李雷告訴記者,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已從2006年的438兆瓦猛增到2009年的4100兆瓦,短短三年時間,產能提高了近10倍。但截至2009年底,我國已建光伏發電工程卻僅為300兆瓦,全國超過90%的光伏組件出口到國外。超高的對外依存度,加劇了市場競爭。
另外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是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在整個光伏產業鏈中,組件制造由于投資少、建設周期短、技術和資金門檻低、最接近市場等特點,吸引了大批生產企業,是光伏產業鏈中發展最快的環節之一。目前國內已有300多家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企業,封裝產能過剩,同時也導致了產品質量的參差不齊以及產品附加值低。
目前我省已建光伏發電工程4.93兆瓦,在建工程35.44兆瓦,2009年新建工程4.75兆瓦。為推廣應用促產業發展,去年,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光伏等新能源推廣應用與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實施“六個一百加一個基地”計劃、光伏等新能源產業提升戰略以及一攬子政策措施。力爭到2012年,全省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350兆瓦,實現光伏、風電等新能源消費量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1%以上,成為國內重要的新能源裝備研發和制造基地,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談及中國光伏產業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時,馬丁?格林連說了幾個“Quality”(質量)。在他看來,不少中國光伏企業生產的產品都存在轉化率不達標以及電路設計不夠規范兩大問題。要想更具國際競爭力,通過掌握核心技術,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是“不二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