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日經BP社報道:日前,筆者有機會進行了半導體以及電子部件仿冒品(模仿有名廠商產品的假貨)的相關采訪。雖然拿不準是否可以稱之為電子部件,但近年來太陽能電池模塊的仿冒品日益增多。例如,德國海關于2010年3月沒收了約12噸仿冒太陽能電池模塊。涉及金額為37萬歐元(按120日元/歐元換算,為4440萬日元)。模塊為中國造。
負責實施太陽能電池認證試驗的德國TUV Rheinland公司透露,“近年來,將在中國等國家制造的廉價太陽能電池模塊,貼上有名廠商的標簽高價銷售的案件日益增多”。該公司稱,這種仿冒太陽能電池“雖然宣稱保證25年,但實際上有的用1年就壞了”。
夏普的太陽能電池也發現了仿冒品。夏普的歐洲法人2009年7月發布的客戶資料顯示,被仿冒的是單晶硅型太陽能電池模塊“NU-SOE3E”,真品在模塊的封裝部位采用了橡膠制的封裝材料,而仿冒品則是涂以硅膠樹脂樣的物質。
“仿冒品制造商十分看好市場”,有人指出。像太陽能電池這樣需求迅速擴大的產品,會首當其沖成為目標。在半導體領域,供需關系緊張的稀缺產品及通過正規銷售渠道難以到手的生產中止產品等也容易成為目標。甚至有觀點認為,今后LED相關領域仿冒品還會增加。
雖然仿冒品制造商的目的幾乎都是為了金錢,但其中有的可能是以諜報活動以及恐怖活動為目的。例如,如果某個仿冒部件被組裝到軍隊以及銀行的系統中,就能像特洛伊木馬一樣收集特定的信息,或者使系統癱瘓。
今后,如果仿冒部件進入市場有望迅速擴大的電動汽車、智能電網以及醫療設備等領域,那無疑是十分危險的。當然,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用于識破仿冒品的各種技術開發正在進行。例如,目前有一種趨勢,是將讀取賦予部件的固定ID,并經由網絡判定真偽的措施定為國際標準。
然而,有關仿冒品的信息很難出現在公開場合。在筆者此次采訪中,接連有因恐傷及企業形象而拒絕采訪的情況發生。而以“真的很為難”為由接受匿名采訪的部件廠商以及部件貿易商有不少,筆者從他們那里得到了珍貴的信息。在這里對他們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