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風為弦、以氫為譜,“捕風制氫”在河北張家口赤城變成了現實。近日,筆者走進京津冀首個全鏈條綠氫基地,探訪自然之力如何轉化為綠色氫能。
地處內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交會地帶的赤城縣,風能資源豐富。國家能源集團國華投資(氫能公司)河北分公司赤城制氫廠廠長袁建棟說,國家能源集團國華投資(氫能公司)河北赤城風氫儲多能互補示范項目包括一個風力發電場和一個制氫廠,其中風力發電場共安裝33臺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165兆瓦,每年可提供3.38億千瓦時綠色電力。“我們利用風能優勢,將自然之力轉化為綠色氫能。”
風力發電具有波動性,而電解水制氫需要相對穩定的能源供給。如何實現新能源發電與電解水制氫系統的高效協同,是這個項目面臨的首要挑戰。國家能源集團國華投資(氫能公司)河北分公司赤城制氫廠技術負責人孫名名說,他們嘗試引入智能調度系統,通過氣象數據、風功率預測和實時監測風機發電量,調控電解槽負荷,確保了每一度綠電都能被充分利用,轉化為氫能。
據了解,為保持電解槽裝置的高效運行,該項目增加了熱電聯供系統,利用太陽能來保持電解設備環境溫度在15℃以上。即使在極端氣溫下,也能持續高效運轉。此外,為確保能源的高效利用與生產過程的穩定性,該項目還引入能量管理系統和智能化控制系統,通過兩個系統協同運作,實現了從發電到制氫、充裝全流程動態調節。
孫名名說,他們根據風電場發電情況靈活調整,有效利用電網棄風綠電開展制氫,不僅解決了風電消納難題,也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制氫廠的生產成本,同時還增強了制氫廠應對新能源發電波動的能力,保障了氫氣穩定供應。
目前,赤城生產的綠氫已廣泛應用于張家口的交通領域,從氫能源公交車到冷鏈物流車,從城市到鄉村,綠氫正讓民眾的出行、生活更加環保。